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合适的理由
几日后,鄂尔泰最初的好心情早就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凝重。
对于巴图所说的那些事,这些天鄂尔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无论是从询问那个叫巴根的普通蒙古汉子,又或者自己派出去的人打听回来的消息,这些都告诉他关于乌拉特部遭遇袭击有极大可能就是明军干的。
虽然没找到什么实际证据,不过根据幸存者的描述,动手的人是明军几乎是百分百。眼下这些明军在草原上灭掉了三个小部落后就失去了踪影,如果猜的不错这些明军现在已经返回了明地,再也抓不到他们的尾巴了。
这件事的发生让原本以为能够左右逢源的鄂尔泰产生了莫大的危机感,他不得不重新证实大明对他的态度,同时也在猜测大明这么做的真正用意。
“难道,大明已经知道我和俄罗斯人的事了?又或者因为迟迟没有答复大明,大明用这种方式敲打自己?”
鄂尔泰心中狐疑,甚至怀疑在蒙古有大明的耳目存在。要知道他和俄罗斯接触的消息并没有太多人知晓,而且他为了防备大明那边刻意封锁,就连那些蒙古王爷、台吉等也没什么人清楚,大明又是怎么知道的?
大明的锦衣卫之强大,鄂尔泰心里自然是清楚的。但在蒙古大明锦衣卫真能渗透么?鄂尔泰想了半天也无法确定,琢磨下来觉得还是是因为自己一直没给大明回复,大明为了逼迫自己表态这才做出这样的举动。
“对!没错!就是这样!”鄂尔泰似乎搞明白了一切,可同时也为这件事而头痛。
大明要求让自己接受顺义王的爵位,归顺大明,而鄂尔泰却不甘心做大明真正的臣子,他想的是自保,同时让自己成为草原上的主人,由此成为各方势力的其一。
这也是鄂尔泰为了这个目标和俄罗斯人谈判的原因,可现在大明突然搞了这么一出直接把他的全盘计划给打破了。在鄂尔泰看来,现在可能是警告,但接下来恐怕就是大明的真正进攻了。
虽然鄂尔泰不相信大明有能力一口气吞并蒙古,可面对大明强大的军队,鄂尔泰却没有能力抵抗。他到时候能够做的其实和在辽东的怡亲王差不多,也就是避开大明的锋芒,利用蒙古广阔的草原后撤,以保全自己。
但这么做仅仅只是权宜之计,现在的大明可不是以前的前明,朱怡成这个大明天子远比他的祖宗厉害。其他的不说,仅仅从明军在辽东的战略部署就能看出,大明采取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同时利用大明强大后盾来为占领的地区做好稳固。
虽然蒙古从地盘来讲远比辽东更大,可再大的地盘它也是有一个限度。假如大明效仿辽东一样对蒙古采取这种战术的话,鄂尔泰相信用不了几年自己就会成为无路可走的丧家之犬。
等到那时候,恐怕自己别说成为蒙古之主了,说不定会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
蒙古人是什么东西,鄂尔泰是最清楚不过的了。别看蒙古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义气、兄弟、英雄之类,但其实蒙古人的骨子里全是残暴和自私自利。
出卖兄弟,残害手足,甚至父子相残这些,在蒙古人的历史中比比皆是。当强者能够压制他们,同时给予他们利益和好处的时候,这些蒙古人会是你忠实的战士。可当你失去了价值,这些蒙古人转眼就能狠狠给你一刀,然后提着你的头颅笑眯眯地给新的主子送上一份厚礼。
其实不仅是蒙古人,满人也是这样。作为满人的鄂尔泰虽然很大程度早就汉化,但是祖宗流传下来的血脉告诉他一旦自己压制不住蒙古各部,而蒙古各部因为利益受到极大影响的时候,那就是他在蒙古统治彻底崩溃的时候。
想到这,鄂尔泰心情无比烦躁,他站起身来焦虑地走动着,思索着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过了好久,鄂尔泰终于下定了决心,让人去把赵伙洛找来。
“大帅!”
“来了?坐吧。”鄂尔泰神色似乎很是平静,但眼中却流露出掩饰不住的焦虑。
小心谨慎地坐下,赵伙洛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作为锦衣卫的一员,这些日子他一直在向大明暗中传递关于蒙古的情报。
其中,鄂尔泰和俄罗斯人的交易信息就是赵伙洛偷偷传给大明的,而且因为这些消息的传递,赵伙洛已经得到了锦衣卫指挥使张冉的表彰,甚至还给他升了一级。
但赵伙洛怎么都没想到,他的消息传递出去没多久,大明就做出了如此大的反应。作为鄂尔泰的亲信,乌拉特部落出事的情况他也是知道的,而且他也得到了攻击乌拉特部落的人是大明军方的极大可能。
当得知这个情况后,赵伙洛心中是大为惊愕,他万万没料到大明居然会这么做,难道大明就不怕惹火了鄂尔泰,从而一拍两散么?
同时,赵伙洛还担心一旦鄂尔泰因为这事查到自己头上,那么自己作为间谍的身份就会被揭穿。所以这几天赵伙洛一直心中担忧,满怀忐忑。
今天鄂尔泰突然召见自己,更是把赵伙洛给吓了一跳。来的时候他还以为自己的身份暴露,鄂尔泰要拿自己开刀呢。不过当见到鄂尔泰时,对方没有当场翻脸,同时还和往常一般让自己坐下,赵伙洛这才稍稍放下了些心。
“大帅让我来是……?”赵伙洛小心的问道。
“乌拉特台吉的事你知道了吧?”鄂尔泰开口反问。
赵伙洛迟疑下点头道:“回大帅的话,小的听说了,据说是明军派兵灭了乌拉特旗下的三个小部落,还毁了他们近万头牛羊?”
鄂尔泰点点头,叹道:“的确如此,看来大明那边是等不急了,故意用这种方式逼迫本帅呢。”
听到这句话,赵伙洛彻底放下了心,看来自己的身份没有暴露,鄂尔泰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更合适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