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御书屋

第409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谁都没想到,沈作明竟留下这样的遗言,他要葬在这里,他守了一辈子,护了一辈子的地方。
    左丰年轻声询问:“三姑娘,不知侯爷何时说过这样的话?”
    沈绛看过去。
    左丰年立即解释道:“我并非不信三姑娘所言,只是侯爷以身殉国,早已经是无愧于皇上,无愧于社稷,何不让侯爷魂归故里呢。”
    对于将士来说,回家二字,或许是他们一直拼命努力到现在的动力。
    特别是这些早已经有了品级的将军,并非是雍州本地人,留在边关或是为了家国情怀,或是为了拜官封侯。
    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念想,那便是年老提不动刀时,能够回家。
    沈绛低声说:“左将军,我明白您的好意。只是父亲曾留信与我,说这乃是他的夙愿。身为人女,这既是家父遗愿,我定当竭力完成。”
    沈绛并没有诓骗左丰年,在来边关的路上,姚寒山就交给沈绛一封信。
    或许沈作明早有预料这一日,所以他提前写了一封信给沈绛。
    信中他言道,若是有朝一日他真的战死,便不用将他运回故里,死了便埋在边关。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她以为自己了解爹爹,可是事到如今,她才发现,自己竟连父亲的一丝洒脱都未学会。
    在沈作明留给的那封信里,她才发现他有多坦然自若,哪怕是提及自己的死亡,都没有一丝畏惧,充满了从容和坦然自若。
    沈绛做不到他这么坦然。
    学不会生死有命这四个字。
    谁杀了他,她就要去杀了谁。
    众人听着沈绛的坚持,不由面面相觑,最终还是左丰年开口道:“既是侯爷的遗愿,我们也定当遵守。只是侯爷头七已过,应及早入土为安。”
    沈绛从京城赶到边关,路上花费了十来天时间。
    所以她说:“我想再陪爹爹两日。”
    “三姑娘这份孝心,侯爷定然能感受到。”左丰年轻叹一声。
    考虑到沈绛刚赶到边关,路上舟车劳顿,众人也就没再多加叨扰。
    府里有老管家在,一切都有条不紊。
    特别是得知沈作明的棺材并不会运回京城,而是留在边关,老管家立即派人去选了山清水秀之地。
    夜里,沈绛留在正厅内,将手里纸钱一点点扔进盆里。
    “爹爹,你别怪大姐姐没能赶来,她此时定也分外伤心吧,”沈绛一边烧纸一边低声念叨,仿佛她说的多了,沈作明真的能听到。
    而后,她沉默了许久,突然轻轻问道:“爹爹,我真的不是你的女儿吗?”
    纵然她已经快要接受这个事实,可是心底总有一份凄惶。
    深黑如墨的夜空中,明月散发着柔和清辉,笼罩大地。
    边关的月,仿佛都比别处明亮。
    可惜,再也没人回答她这个问题。
    *
    沈绛守了几日,下葬的日子便也定了下来。
    皇帝派人也到了边关,圣旨上加封沈作明,看似荣宠不断,却也只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罢了。
    老管家一向干练,诸事安排妥当,过来请沈绛定夺。
    沈绛看了半天,发现也没什么需要改动,便点头应下。
    第二天,便是沈作明下葬之日。
    沈绛早早起身,她如今身边再无旁人伺候。
    她穿好孝服,又披上麻衣。
    待跪在棺材前,想要在下葬的最后时刻,再陪爹爹一程。
    府内早已经忙了起来,只有那个跪在棺木旁的柔弱身影,一点点烧着纸钱,嘴里低声默念着。
    待到了良辰吉时,管事便请沈绛起来。
    “三小姐,”管事见她没动,低声说:“小心误了良辰。”
    起棺的时辰都是算好的,分毫误不得,要不然对丧者有忧。
    沈绛仰头望着面前的棺木,眼眶再次起了一层薄泪。
    只是这次,她忍住了。
    沈作明膝下无子,原本旁人提议寻一位沈氏族亲抱牌位,沈绛却在这件事上格外坚持,她要自己来。
    虽然对于此事,旁人有些异议。
    可毕竟这里并没有沈家的族老,哪怕有沈氏族人,也都是年轻、辈分不高的,这些人都是追随沈作明来边关杀敌。
    因此最后,还是由沈绛亲抱牌位。
    因着沈绛在边关并无熟人,所以并未通知人送葬,也就是左丰年等将军,他们是一直知晓此事的。
    “开门起棺—”
    随着一声拖着长调的声音响起,将军府大门,伴随着吱呀作响声,缓缓打开。
    沈绛立于棺材之前,一身麻衣,手抱牌位,她缓缓抬头,准备迈脚往前。
    接着,她怔在原地。
    沈府外那条昨日还有些安静的街道,今日站满了人,无数闻讯而来的百姓,就这样井然有序驻立在长街两侧,人群并非完全安静的。
    不时从人群中传出啜泣之声。
    沈绛抬头望过去,那些都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她从不认识。
    可是他们却都来了。
    为了沈作明而来。
    就像沈作明从京城远赴而来,只为保护边关的每一寸土地。
    沈绛并不知道,这些人之中有谁是与父亲有渊源,或许是父亲救了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或许只是因为感怀他一生征战沙场,最后以身殉国的壮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